2016年10月6日,我中心举办了南方丝绸之路的体育文化传播调研会。参加此次调研会的有省内从事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南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陈廷湘(四川大学教授)、刘弘(凉山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罗二虎(四川大学教授)、蒋晓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星星(四川民族研究院研究员)、张力(四川大学教授)、段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石硕(四川大学教授)、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郝勤(成都体育学院教授)、王宏江(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宋秀平(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副教授)、高潇等。
会议首先从郝勤教授提出的一件文物“捶丸俑”的身份问题开始,从该俑的体貌特征上看并非属于华夏民族,而与西域人物相似,接着又引出《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关于海西进贡艺人的记载,推测很多古代体育项目是通过南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进而引出此次调研会的议题。各位专家学者对此项议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致,并对南方丝绸之路与古代体育文化相结合研究的可行性展开了讨论,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四川师范大学段渝教授指出,当前考古资料中对于体育文化缺少相应的关注,从实地考察的角度来看,对南丝绸之路上的博物馆、文管所、村寨、边境民族、跨境民族等以体育文化的视角进行实地考察,则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材料。段教授还对古文献中的海西(缅甸)、大秦(古罗马)、大夏(今阿富汗)等国家以及南丝绸之路的路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认识。他认为海外丝绸之路文献资料的获取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方法。因为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六世纪前基本上没有文献资料,国内研究关于缅甸的资料也较少,如孟加拉、印度、巴勒斯坦国家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有较多关于古代体育类的文物和文献。
在谈到古代马球、弓箭、投石等项目的起源和传播的话题时,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陈廷湘教授认为,如果谈到项目起源就必须要从人类的起源说起,会涉及发生学、传播学及文化相对论等众多观点,但无论哪种理论,都是一种假说,做研究就是要依靠证据形成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假说。可以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中,找到某个项目存在的证据,然后根据此项目存在的地域和年代进行推论。罗二虎教授指出,某些文化元素有并行发展的可能,比如马车、弓箭等,其原理是一致的,可能是产生于某一处的观念,通过观念的传播,加上各地的改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形式。以前较少从体育的角度进行文化传播的考察,如果从这个视角出发,应该可以得到很多收获。
四川大学石硕教授说:体育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如果要理解古代体育,就要和玩耍、娱乐等结合起来,而且现代体育的概念太过狭窄,建议用更加广阔的视角进行古代体育研究,比如人类学、民族志视角等等。四川民研院李星星研究员对南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文物、文献、民族志、实地考察相结合,研究定能取得突破性成功。张力教授认为,对南丝绸之路的体育研究,一定要把握好“体育”的外延,而且外延要适当放宽,比如战争、格斗、体能的训练等,都可以划为体育的外延部分。
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蒋晓华研究员对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的国家背景进行了分析,凉山州博物馆刘弘馆长对南丝绸之路的考察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另外,学者们对体育起源问题、体育文化的形成及传播路径问题、人类竞争性的形成及原因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