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上午,这次沙龙由邱凌云老师主持,体育史研究所全体教师及部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沙龙以“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为主题,由新闻系荆敏、申珊珊、曹乃凡三位研二学生主讲。
沙龙在荆敏同学的两个现场调查实验中开始,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申珊珊同学为大家分享了该理论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观点。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者——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发现: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该理论认为:①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 ②个人一直会感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 ③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④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能估计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媒体常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⑤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 ⑥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并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意见气候的内涵、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多数无知、双重意见气候等螺旋理论的内容。
曹乃凡同学结合时代发展,分享了该理论的四个理论缺陷即:①理论提出者的时代局限和思想局限②跨文化传播的不符合性③忽略了影响意见表达的多样性因素④网络传播对理论的挑战。同时为大家介绍了螺旋理论的两个延伸与探讨即:①网络中社会孤立动机是否会消失②网络上的表达是否是公开表达。
从德国访学回来的潘华老师还详细的为我们大家介绍了螺旋理论的提出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的生平事迹,使我们对螺旋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位同学的主题发言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围绕螺旋理论在中国研究的价值、螺旋理论在中国研究的必要性、螺旋理论在中国的使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