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俊五 单位:国家体委科研所
来源:体育科学,1989年2期
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为体育社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既有利于宏观上调动和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微观搞活,因而是体育社会化的关键。民主德国(以下简称民德)和联邦德国(以下简称西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和它们一直重视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从而使体育领导管理工作充满活力不无关系。这两个德国是战后在原德国基础上诞生的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既具有先天同质性,又具有后天特性和共性,同时又均为世界体育强国。因此,它们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
一、党、政、群、学、企齐心协力办体育
体育是全民的事业,全社会的事业。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地办体育,才能满足人民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要。两个德国的共同特点是从国情出发,以体育联合会以下简称体联这一群众体育组织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党、议会、政府、其它群众团体、企业和学校的体育职能和积极性,形成一个组织严密、主体突出、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运转灵活的体育领导管理网络,为体育社会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所不同的是民主德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联对党政的依附性较强,和其它兄弟群众团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西德是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较小,体育更强调自治。该国明确规定:“国家只有当体育界依靠自己力量无法完成所赋予的社会任务时,才给予精神和物质支持。但是不允许存在国家体育或由国家控制的体育。”
(一)体联
两国均以体联这一群众团体全面负责全国体育工作。民德体联由17个专区体联(含军队和公安两个体协)和35个单项协会组成。会员34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1%。约有体育俱乐部1万1千个。西德体联由11个州级体联、52个单项协会、11个行业体协和6个科教协会组成。会员2千万,约占全国人口31%。有体育俱乐部6万3千个。两国体联在领导管理体制方面的共同特点如下:
1.均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分权制。
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管理,两国体联均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分权制。体联各级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代表会议。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闭会期间由常委会主持日常工作。民德体联机关分22个司,连同各单项协会总共有工作人员近千人。西德体联总部8个业务部门的总编制只有64人,主要工作均依靠各个单项协会。两国单项协会均为实体,有一套独立的垂直系统,全面负责各项目的规划、训练、竞赛等具体工作。除有极少数专职人员外,主要都依靠社会力量。
2.均以会员制的体育俱乐部为基础。
两国体联的基层组织都是会员制的体育俱乐部民德的名称虽然叫体联基层组织,但性质和俱乐部完全一样。其特点如下:
(1)方便群众。俱乐部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和大多数较大企业。通过有组织、有计划、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训练、竞赛和社交等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方便、组织和指导群众,广泛持久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2)充分利用群众的业余奉献精神,大大节约专职人员。两国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均以业余为主。民德体联系统共有业余工作人员68万,平均每名会员中就有1人。其中业余教练员24万,业余裁判员14万,业余领导和管理人员30万。西德各俱乐部中有95%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在现有的总共217万名工作人员中,领工资的专职人员只占8%,在200万义务工作人员中,领导管理人员87万,业余教练员76.2万,业余裁判38.8万。他们每年所付出的义务劳动时间总共2.75亿小时,平均每人每年122小时。如果按每小时10马克的工资折算,每年仅此一项即可节约27.5亿马克。
(3)自筹一部分经费,可以节省国家开支。西德各俱乐部年总经费40.4亿马克,其中国家资助6.15亿马克,只占15.4%。其余的均由各俱乐部通过会费(每人每年平均100马克)、门票、募捐、自办企业利润、广告等方式筹集。民德俱乐部的会费较低,每人每月成人1.4马克,青少年。0.5-0.8马克,儿童0.2马克。个人负担不大,但集腋成裘,能解决一部分体育经费问题。
(4)训练一条龙,便于发现和系统培养人才。民德规定每个俱乐部都要设立少年儿童体育部、吸收附近学校的学生根据训练大纲参加系统锻炼。中小学生会员数高达130万,占会员总数的30%和学生总数的50%。他们中约10万名优秀分子10-13岁时被吸收到体联所属训练中心去进行系统业余训练。每年再从中遴选2000名佼佼者送到运动寄宿学校去深造。暂时被淘汰的人都回到原俱乐部继续进行锻炼和训练。无论是训练中心、运动寄宿学校还是更高级的专业队都处于开放状态,随时准备从俱乐部的青少儿会员中吸收适龄优秀者参加。这样,第一使大器晚成或一度因故停滞发展的运动员不致被埋没;第二,使少体校和运动寄宿学校的学员有压力感,能激发他们的训练积极性;第三,还能使被淘汰的运动员继续在俱乐部发挥作用而不过早凋谢。西德虽然没有训练中心之类的“小灶”,但由于从小到大都在一个俱乐部里活动,因此也十分有利于通过日常观察进行选才,并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系统培养。
(5)群体和竞技体育双管齐下,相得益彰。民德大多数俱乐部同时开展少儿体育、业余休息体育和群众性竞技体育。后者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俱乐部由于大多数俱乐部设在企业里,因此实际上就是代表企业参加各级单项比赛。以此来促各俱乐部抓后备力量训练和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西德大多数俱乐部也都是两者同时并举、互相促进。所有的职业队员、国家队员和优秀运动员都寓于俱乐部之中。
(二)政党
两国政党都很关心体育,都成立专职机构主管体育。所不同的是,民德统一社会党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政府,因此对体育管得比较具体,负责制订体育方针、政策,提出奋斗目标和任务,并监督其贯彻执行。党代会的工作报告和决议中都有较长篇幅谈论体育。西德实行的是多党竞选制,各主要政党通过在竞选纲领中对体育中的敏感问题提出优惠许诺的方式来笼络人心,拉选票。由于各政党互相竞争,因而也能给人民带来一些实惠。但有时也出现哗众取宠、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
(三)议会
两国议会都是国家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民德人民议院通过“宪法”、“青少年法”、“劳动法”和“教育法”等法规和有关决议体现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关怀,并保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专区以下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均设立体育运动常设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讨论、审议体育发展计划和经费支持各部门的体育工作保证有计划地扩大和完善体育场地和设备为有效而充分利用体育设施而施加影响。西德联邦议会下设体育委员会,州议会也有类似的组织。主要任务均为通过立法、决议、咨询、监督等手段维护体育的现实利益。
(四)各级政府
两国政府均以关心和支持体育事业为已任。共同之处为:第一,均成立专职机构主管体育工作。民德为部长会议体育运动国务秘书局,主要任务是不断改善体育运动条件,特别是场地、器材等物质-技术条件:负责体育科研、教育、医务监督等工作。直属单位有:莱比锡体育学院、体育科研所、运动医学服务中心(从中央到县均有专职机构,负责对所有从事体育运动的人的医务监督工作),中央体育场地投资局、场地器材科技中心、体育科学委员会和劳卫制大纲中央委员会等。各专区和县也都有相应的体育机构。西德为内政部体育司,主要任务:一是资助全国性高级竞技体育,如管理各项目国家队集训中心,负责提供国家队教练工资、资助举办全国性的比赛和讲习班以及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二是负责体育科研工作。此外,州和县市都有独立的体育机构,主要是抓群体工作。
第二,强化其它政府部门的体育职能。如民德各产业部和经济部每年制订计划时都在“改善各生产企业和部门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一栏中对发展本系统职工体育事业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指标,并对计划执行情况订出具体监督措施,从而为各企业开展职工体育提供了物质保证。西德中央各部的体育经费也是贯彻谁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各部分担。例如1986年各部的体育预算总共2.71亿马克,其中负责体育工作的内政部只占36.7%,其余的都由其它各有关部分担。
所不同的是民德是中央集权制国家,体育经费主要由中央统一调拨,层层下发,大头在上面。而西德却相反,大头在下面年度体育经费中央2.71亿马克,州级政府16亿马克、区级政府36.5亿马克,三级比例为1:5.9:13.5。
(五)其它群众团体
两国的共同特点是不少群众团体,都尽心尽力地为体育事业做贡献。例如民德的体育与技术协会是开展国防体育、传播国防知识和技能的群众组织。下设射击、航空等专项协会、组织形式和体联差不多,以丰富多彩的训练和竞赛活动在群众中享有声誉。西德的体育后援基金会由热心于体育事业的社会名流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募捐、邮票附加捐、电视和体育彩票分成、比赛门票分成和义演等方式筹集经费,资助各项目的国家队员和后备力量,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使他们安心训练和比赛。西德甚至连教会也不甘寂寞,专门成立体育机构,设体育牧师和神父,在教民中开展体育活动。当然,它们这样做还另有用意,即以此来增强教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至于民德的工会、青年团和妇联,也都有健全的体育组织,活动频繁。以工会为例各级工会都有体育组织,全国业余工会体育干部多达25万。仅参加全国性12个项目的29种团体杯赛和地方性9个群众性项目的16种团体杯赛的职工每年就高达500万。
(六)企业
民德开展企业体育的主要措施有二条:一是抓物质条件保证。该国“劳动法”规定各企业负责人要“保证适当地提供和有效地使用开展本企业职工体育活动所需设备和经费”。此外,还规定工会活动经费中的体育活动经费不得少于企业利润中要提取用于职工体育。二是抓组织。规定凡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成立体育协会,由企业经理亲自挂帅。任务是和本企业其它群众团体一道根据国家文件规定,决定本企业的可以监督的、切实可行的促进体育运动的措施为更有效地支持本企业体联基层分会即体育俱乐部的工作,不断提高其工作效能而提出建议。
西德企业大都为私营。政府虽然没有统一规定,但不少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都非常重视职工体育。除成立企业体育俱乐部或赞助社会上的著名俱乐部外,企业本身的体育经费和场地设备大都比较充裕。例如拥有7000职工的西门子公司慕尼黑工厂有各种运动场地13万平方米,平均每人19平方米。
(七)学校
民德在学校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方面做得比西德好得多,其经验如下:
1.重视宏观领导的分工协作。做到事事有人管。
具体分工如下:
(1)教育部门:除进行体育教学外,还制订了一般锻炼组练习大纲,负责体育教师和一般锻炼组练习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组织群众性的学生竞赛活动,开展模范体育学校、体育教师和一般锻炼组练习辅导员的评比工作,鼓励学生参加体联组织及其活动,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
(2)体联:除在各级组织和俱乐部里成立少儿体育部、广泛发展学生会员, 并组织他们进行练习、训练和竞赛外,还通过下列方式来支持学校课外体育制订专项锻炼组练习大纲,负责专项锻炼组练习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支援专项练习辅导员约占辅导员总数的负责举办县以土青少年运动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以群众性为主的竞赛活动俱乐部在人员、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支援挂钩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等。
(3)团、队:各级团队组织都设立体育部。学校团委的主要任务有当好校体协的助手,广泛动员团、队员参加体联和校体协的体育活动组织团、队系统的竞赛活动,协助校体协办好各种比赛组织“体育下午”活动,使之成为团组织生活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培训团、队体育干部组织高年级团员辅导低年级的课外体育活动主办体育墙报,维护学校体育成绩纪录牌等。
上述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由教育部门和校长负责。
2.抓学校内部的体育组织建设。
该国规定各校均要成立校体协,其任务为“通过激励人心的、符合少儿特点的、以班级和学校为基础的比赛及其它形式,吸收所有学生定期参加体育运动有意识地将体育的潜在教育作用运用到发展社会主义个性中去。”由校长总负责, 吸收学生参加“一般锻炼组”和“专项锻炼组”,每周活动1-3次。参加者约95万,占学生总数的37%。如果加上定期参加体联活动的学生体联会员130万,定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高达87%。
3.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主要措施有两条:(1)和附近的企业体育俱乐部挂钩俱乐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支持学校课外体育,学校则优先向俱乐部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由于双方都能得益, 因此一般合作得都很好。(2)大力依靠学生家长,如吸收家长代表参加校体育顾问委员会,做学生们的练习辅导员,发动他们和老师、学生一道进行义务劳动,修建和维护运动场地和器材(该国规定学校运动场地在课余也向附近的居民和家长开放),邀请他们参加校运动会和援奖仪式等。这样做一方面争取家长支持,同时也可通过家长来影响和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4.练习辅导员社会化。
该国课外体育活动练习辅导员共有5.5万人,其中体育教师只占19%,其它课程教师占29%,高年级学生占30%,体联支援11%,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占11%。
(八)商业性体育场馆。
近三、五年来西德健身馆、健美馆、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各种类型的商业性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现已有4000余处。这些场馆以营利为目的,大都拥有先进的设施,有专人指导,开放时间长,有些还附设按摩、桑那浴和酒吧,给顾客提供多种服务。既可临时买票入内,又可买月票。月票每月100-300马克不(等该国平均月工资约3000马克)。这种商业性体育场馆的出现、一方面可满足中、上层人士的特殊需要,弥补体育俱乐部的某些不足;另方面也向体育俱乐部提出挑战,促使它不断改进工作,参与竞争。它们虽属“散兵游勇”,但能量颇大不可小视。西德体联和地方体育部门正采取引导、扶持和监督的对策。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为了沟通联系、互通情况、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两国都十分重视建立协调组织和制度。
(一)都成立全国性的体育协调机构。
民德的协调机构名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由体育运动国务秘书兼,委员为中央各有关部和有关全国性群众团体的负责人。主要任务为协调全国体育工作,对重大休育问题进行参谋和咨询,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分配体育经费等。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委员按民主集中原则进行协商。除体联有三票、体育运动国务秘书局有二票外,其余委员均各有一票表决权。西德的协调机构名叫全国体育会议,代表构成人员为联邦政府1人,州政府4人,区政府3人、全国议会政党4人和体育界2人。主席由联邦内政部长、州体育部长会议主席和体联主席三人每两年轮换一次,日常性工作由体联负责。这是一个磋商和协调性的集体,只能提出尽可能一致通过的建议。这些建议由专家组会同休育部门的有关主管人员研究制订,并且不得和会议参与者的管辖权相抵触,也不得违背它们的意志。两国这两个组织的共同特点是只是协商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因此只能提出建议,而不能作出决定。
(二)民德体联和其它群众团体建立对话制度。
民德体联除和工会、青年团、妇联及农林部分别签订体育共同纲领,分别就职工、青少年、妇女和农民等领域体育工作的分工和协作问题达成协议外,每年还分别和他们就各自体育计划进行磋商和协调,取得彼此间的理解和配合。
三、给我们的启示
休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受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历史、观念、民主意识、体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两个德国这些方面的前提条件都比较优越,这是它们这方面比较先进的物质和思想基础。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它们的另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国情出发,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而各有千秋,殊途同归。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民主意识较差,加上其它种种原因,致使我国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程度较低。长期来处于以体委独家办体育为主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的改变不是孤立的,必须随着整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步改变。因此对实现我国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抓紧时机,吸取别国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创造性地研究、制订我国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加速和深化这方面的改革。下面谨提几点个人看法:
(一)积极创造条件使我国体育领导体制从体委制逐步向体委加体总双轨制过渡。我国目前体育领导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官办体育,体委管得太多、太实,不利于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同心协力办体育。结果是,国家的负担和体委的担子都很重,而体育工作却难于广泛深入开展。根据两个德国的经验,结合国情,我国今后的改革方向应向体委加体总双轨制过渡。
1.体委要逐步转变职能,切实抓好宏观领导、协调和监督,逐步下放权力,充分发动和依靠体总、行业体育协会和单项协会等群众团体和各界社会力量,放手让他们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体育活动体委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强化“国家调节竞赛、竞赛引导体育实体”的体育运行机制,改直接管理和行政指令为主为采用多种手段调控竞赛,充分发挥各体育实体独立经营的积极性,引导它们以平等的地位面对各种竞赛,进行竞争,以此来推动休育社会化。
2.努力培育体总,使其发育、成长、健全,逐步形成以会员制的俱乐部为基础、以行业体协和单项运动协会为支柱的有职有权的实体,逐步取代体委的部分职能,和体委并驾齐驱,共同承担领导管理我国体育的大业。当前应切实抓好下列三件事:
(1)努力扶植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出现许多行业性、地区性、单项的或综合性的体育俱乐部。应大力扶植它们,总结推广它们的经验,并参照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加以完善。随着俱乐部数量的增加,应逐步将它们纳入各地行业体协、单项协会和体总的序列,以沟通纵横双向联系,成为它们的基层组织。这样一方面可以壮大协会和体总的组织,增添它们的活力、另方面也可加强对俱乐部的统一领导和必要的支持。对两者都有利。
(2)努力发展行业体协和单项协会,使其成为实体或半实体。至于各地单项协会的归宿问题。暂时则可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挂靠在体委有关处室、运动队、体育场馆、企业或学校均可。但最终都应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组织系统。当前应在各地体委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下,充分发挥它们在行业体育和单项运动的管理、训练、竞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咨询、协调、监督乃至组织、实施等作用。明确他们的责、权、利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放手让它们实干。
(3)努力强化体育总会。当前应当逐步扩大它的职权,除了在体育领导、决策、管理等方面起咨询、协调和监督作用外,还要逐步赋予切实领导行业体协和单项协会的权力。
当然上述转变需要很长时间。可先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点,然后逐步推广。一定要等时机成熟后才能进行全面改革,切不可操之过急。但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认准这一改革方向,做好长远规划,加强引导,并努力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党对体育的政治领导。根据党政分离的精神,显然没有必要再在党组织中另砌炉灶建立体育部门。但党进一步关怀和支持体育,加强这方面的政治领导却很有必要。建议党中央及各级地方党委通过党代会工作报告、决议、文件、领导人讲话、听汇报、接见、出席重大体育活动等方式,更多地关怀体育, 及时对体育工作提出新的方针、政策、奋斗目标和任务,广泛动员和督促全党和全国(地方)人民共同贯彻执行之。
(三)强化人大对体育的领导。建议我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扩大为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吸收体育界代表参加,以加强人大对体育的关怀、领导、监督和支持。
(四)强化政府有关部门的体育职能。当务之急是确定行业体育行业办的原则,各行业的主管部门都要重视本行业的体育工作,做到任务、组织、经费三落实。
(五)进一步强化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体育职能,做到任务、组织和经费三落实。
(六)大力发展企业职工体育活动。首先要抓组织落实,应成立企业体协或体育领导小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成立单项体协,办较高水平的运动队。同时应加强本企业工青妇组织的体育职能以及全企业的体育协调工作。其次要抓灵活多样的竞赛,以此来促群众体育的开展。第三,争取将企业体育经费作为保护和提高人员劳动素质的必备项目打入成本,列为税前开支。广州市已经这样做了、其它有条件的城市也应尽快争取实现。条件成熟时在全国实行。
(七)我国学校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是当务之急,要加强下列工作:
1.进一步明确教委、体委和共青团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分工与协作。民德以课外体育中的专项与非专项作为体育与教育的分水岭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建立有我国特色的学校体协制度,动员全校和社会力量为学校课外体育而尽心尽力。
3.目前我国已经出现的多种形式的学校与企业联办少体校、体育班或高水平运动队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但必须坚持双方得益的原则,这样才能巩固和持久。
4.两个德国以及许多其它国家行之已久的学校体育业余辅导员制是利用社会力量解决课外体育师资不足的有效办法,我国应试行、推广之。
(八)旱冰场、健身馆、网球场馆等商业性体育场馆是繁荣体育、满足多重体育需要的补充形式,目前形势看好。体委和有关部门应给予鼓励、支持,并在业务上予以指导和监督,使之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九)目前我国中央各有关部门体育工作方面的协调工作是一大薄弱环节,既无组织,又无制度,对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极为不利改革的途径有三条:1.国家体委实行委员制,吸收有关部委和群众团体负责人参加。但明确两点:第一,体育本身的业务工作实行主任负责制,体委委员只有协调、咨询和监督的权利;第二,体委委员定期开会,就全国重大体育问题进行协商,对各部门的体育工作进行协调。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密切体委和各部委、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整个体育工作的透明度,既有利于体委行使领导、协调和监督全盘体育工作的职能又有利于将体委的工作置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监督之中。而且参加者都是负责人,有权威性,又不增加新的机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此为上策。2.另行成立全国体育协调组织。此方案具有第一方案的主要优点,但架床叠屋,不利于精简机构和提高工作效率。此为中策。3.体总行使协调职能。根据“官本位”的国情,在体总没有成为有责有权的实体之前,难以切实承担这一重任,很有可能流于走过场。此为下策。
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科学、体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体育领导管理体制社会化在许多方面也将是各有特色,不能强求一律。能否因地因时制宜,将是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略
责编:体育史研究所2008级研究生,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