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体育社科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研究在线 研究在线

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研究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年第12期  作者:陈玉忠1 徐 箐2

 

当我们面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去探求50余年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经验与得失时不得不注意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学校体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而且体现了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追求、判断与选择。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有助于于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学校体育发展的得失判断与经验总结。同时对于我们在教育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进行恰当、科学的学校体育价值判断与选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建国初至文革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1.1 建国初期至五十年代末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改变旧中国的落后面貌巩固人民政权、打破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及三反五反等运动。在国家发展方针上采取了全面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发展模式。体育成为了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事业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体育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特别是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影响如何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受到重视并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体育发展基本方针从普及和经常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转变。

新中国的学校体育是在参照苏联学校体育模式并吸取解放区和根据地体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也基本上受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凯里舍夫的学校体育理论详细地解释了学校体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以及学校体育的性质和目的等。这些理论思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但受当时的国际环境及政治形势影响对曾在旧中国学校体育中占统治地位的美国自然体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盘否定这对后来的体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判断上首先表现为从阶级性工具性的角度来看待学校体育发展及界定学校体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学校体育的国家性、人民性和统一性并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以追求学生的体质发展为主要目的以运动技能(主要是劳卫制达标技能)的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注重体育教学过程的教育价值取向判断与追求。以推行和贯彻劳卫制为特色以学生的体质发展与完善为目标以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为主要手段的教育价值取向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判断与选择。

1.2 六十年代初至文革  急于改变国家现状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的膨胀在20世纪50年代末演变为一场大跃进运动给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国家不得不于19608月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家体委也开始调整不切实际的发展指标纠正了违背体育发展规律的不科学做法。受中苏关系解体的影响我国开始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发展体系的探索如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的提出等。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体育发展方针的贯彻也使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得到了全面协调发展。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和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模式在六十年代初逐步确立。在学校体育思想上认为学校体育是具有社会主义体育性质即阶级性基础上的教育活动的单一模式这种单一化认识直接导致了学校体育在方法论上渐趋极端并对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等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对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认识上基本上延续了50年代的思想认识过于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需要强调体育教学的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原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方面也未能充分体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虽然学校体育的实践已经促使体育界和教育界对学校体育到底是应该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还是以发展学生体质为主的学术讨论但其结果并未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是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微观的学习客观上形成了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体和体系的学校体育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感受。虽然在理论上这一时期已经认识到学生的体质发展的重要性但实际教学并没有跳出以前的框框也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体质并无明显改观许多健康指标甚至与1959年前的学生体质发展指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文革我国学校体育总体上没有摆脱前苏联的影响但我国开始构建适合于中国的一套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跳出原有的圈子也不可能很快从中脱离出来。

 

1.3 文革时期  1966年至1976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包括体育系统在内的全国各行各业陷入停顿与混乱状态并一度对学校进行军事化管理尤其是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以后国内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学校增加了军训时间体育课完全变成了军训课。70年代初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国际环境的改善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先后恢复了我国的合法权益从而带动了体育活动的恢复与开展。如19713月中国乒乓球队成功地参加了第31届世乒赛并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1974年的反复辟等政治运动使稍有复苏的体育再度陷入混乱。这一时期以政治活动取代竞赛名次的所谓竞赛改革、农村体育的千人操等违背了体育基本规律扰乱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体育的发展。

从总体上说文革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在初期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随后不断被扭曲变形。所谓的军体课及以军训、生产劳动等代替体育课等做法违背了学校体

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导致了学校体育的混乱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体质状况严重下降。学校体育受到了频繁政治运动冲击而失去了正常秩序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军事技术、素质和政治觉悟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学校体育被赋予了本不应该由其承担的教育价值功能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变成实现学校教育功能以外的其它社会目的的工具。其教育价值取向则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路线斗争备战等政治运动对学校体育的需要其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也反映了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带有扭曲色彩的特定的社会需要。

2 七十年代末期至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2.1 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1977年后教育战线通过拨乱反正肯定了文革17年成就并恢复了60年代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特别是197911月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在促进我国体育发展的同时也使竞技体育的薄弱与参加奥运会成为体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成为国家和省级体委的主要任务。在学校体育方面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扬州会议为主要标志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理性思考并再次把学校体育到底是应该以技术学习为主还是以发展学生体质为主的两种观点提出进行讨论。这次讨论虽然没有对两种观点做出取或舍的判断但由此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追求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体质体

技能教育快乐体育等观点相继出现。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认识呈现出争鸣和多元化的良好发展势头。

这一时期在对文革期间学校体育进行充分认识和反省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更为理性的认识对学校体育如何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身心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对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和科学的认识。认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应该在体质和技能等基础上同样注重学生的兴趣、心理主观感受等多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认识的惯性以及改革发展的过程性和长期性等因素的制约这一阶段人们虽然认识到了原有学校体育价值判断的偏差并突破了原有的狭隘认识。但在实践层面上对学校体育价值认识的追求与判断并没有形成共识并得到落实。客观上形成了注重学生体质发展和技术技能传授并存并共同形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价值判断的主流。但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发展成为学校体育全面改革的先声为随后学校体育的进一步改革做好了思想准备。

 

2.2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经济、文化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等与改革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同样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进行发展与完善也成为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些改革在竞技体育发展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84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的历史突破更是在全社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体育热。但由此也导致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失衡。为此国家体委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方针但在落实上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学校体育方面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与展开阶段。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学生发展如何认识、体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如何认识、社会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成为教育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以及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多元化较前期更为突出和明显即由单一的体质教育发展观向多维度发展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判断由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认为学校体育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同时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和追求上开始有了较大的转变在继续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开始重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为此以更为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和健康观为基础的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方法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引进体育教学领域打破了以三段式常规结构为特征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并深化了人们对体育教学过程和价值的认识。出现了以学生终身体育为核心的学校体育价值判断和选择。学生的体质发展、技术技能学习、体育兴趣的培养等均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判断的依据。但对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目标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尚不够深入研究尚停留在较表浅层次缺乏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操作性研究相结合的探讨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也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在一定范围给实践带来一定的盲目和混乱。

 

2.3 90年代初至今  进入90年代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以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自我发展活力的良性发展机制成为体育发展的目标。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以及《体育法》相继颁布这标志着体育已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学校体育方面1993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6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此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成为当时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为此学校体育思想围绕培养体育能力、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几种思想观点进行了探讨并先后出现了情境式教学自主学习发现式教学快乐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这一时期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但学校体育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过去没有能够解决好的一些问题仍然困扰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001月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卫生部等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明显增长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

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例增加明显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另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这些情况引起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追求和判断的反思并直接导致了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判断和取向朝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一些全新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判断开始出现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等思想逐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判断的依据。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价值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学校从完全意义上的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出发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健康成长着想。在考虑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运动技术学习开始突破长期以来的竞技体育技术技能传授模式对竞技体育内容方法进行适合学生学习和兴趣的教材化改造注重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追求的主要目标。

学校体育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新的学校体育思想、理念层出不穷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也更趋理性和科学。突破了沿用数十年的以应试教育为背景以竞技体育为内容主体以竞技技术传授为体系以追求学生体质发展为目标的生物体育观为判断标准以短期社会需要为衡量标准的取向束缚。初步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体育体系和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为学校体育在新世纪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未来发展走向

在未来的社会和教育发展形势下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将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彻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其在实践和效果的层次上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体育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同时还注重传承体育文化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教育新格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光为学生的现在的学习与成长着想还应兼顾学生今后的健康与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未来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将在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体质、心理、个性、体育兴趣、社会责任感和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使学生在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学生不同的个人特点、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6.13.

[2]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3]体育院系教材.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

[4]于世浩.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的阶段性特点[J].体育文史19993.36-38.

[5]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6]中国教育年鉴(2001)[M].北京:中国辞书出版社2001.

[7]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78-184.·1668·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8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系  2.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责编:2008级体育史专业研究生,肖建)

 

附件列表

您也可能感兴趣

更多>> 重要通知

更多>> 中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