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体育社科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研究在线 研究在线

体育史学科现状之改进散议

作者:曹守和    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体育史学科与其他历史学科一样,在市场经济巨大浪潮的冲击下,一改过去的显学风貌,20世纪80年代的兴盛到90年代的急速衰退[1],而逐步地被置于边缘地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部门对体育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下降,从而导致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体育史的学术研究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在高校体育院系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必修课变选修课,有的干脆取消[2],学科地位被削弱。三是体育史学科队伍人数下降,许多学者被迫改行从事其他专业,甚至弃学经商,使得有精力、有能力并有志于从事体育史学研究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明显不足在近几届体育科学大会上,体育史学几乎散不成军[3]。四是研究成果除少数的水平较高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甚至是哗众取宠、重复发表、剽窃抄袭,西拼东凑搞起了应急工程,给体育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对此有人认为,体育史研究出现危机和面临困境不能不让人担忧,并在极力探索冲出困境,走向体育史学的复兴的对策。笔者对此颇有同感,但笔者更相信:危机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只有借危机的契机,积极思索,才能化危机为转机,为史学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因此,研究探索体育史学科衰退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应当成为体育史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

造成体育史学科衰退的原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有学者说,除了近年来社会上急功近利的环境因素以外,人们对体育史学的认识不足以及体育史学建设中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4]。笔者对此深有同感,并对体育史学的认识以及体育史学建设方面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笔者从事体育史教学多年,对体育史学的认识在逐步加深,也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由笔者主持的体育课程近年来相继被评为学校和杭州市的精品课程。但近几年脑海里还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和疑问:为什么我们的体育史学科得不到学习者的足够重视、在主管领导那里也逐渐边缘化?为什么我们的体育史的学科地位不如文学专业的文学史、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史、医学专业的医学史、哲学专业的哲学史、军事学专业的军事史?等等。这其中哪里出了毛病了呢?想来想去,对照以上专业的历史,病因之一是我们的体育史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体育史教材建设。

相对上述其他专业的史学教材,我们体育史的教材内容过于笼统而难以深入。例如从体育类别上看,体育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养生保健等无所不包;从体育人群上看,军队、学校、运动员、大众等面面俱到。这样的结果使得体育史面向对象的针对性不强高校中的体育各个专业、社会上的体育工作者都可以看、可以学,也可以不看、可以不学。因为看与不看、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不学体育史,照样干体育。君不见现在的体育家”(体育领域的领导者)不是大都没学过体育史吗?[5]而有谁见过不懂文学史的文学家、不懂教育史的教育家、不懂军事史的军事家、不懂医学史的医学家、不懂哲学史的哲学家?

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不在体育史教材编著者,而是我国多年以来体育概念的不清和泛化。体育史的主体应当是体育,但什么是体育?就不像文学、教育、医学、哲学、军事那样清晰了。众所周知,体育一词是舶来品,长期以来我们将很多似是而非东西都当作了体育,如军事训练、保健养生、游戏休闲、竞技比赛等等。这就束缚了体育史的编撰者手脚,唯恐内容种类不全而遭人嘲笑。况且,当今体育的飞速发展,体育史的视觉也应随之不断地变化。对此,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体育史学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以身体运动和健康为核心的体育,而是一个以人类身心发展和娱乐为中心的,一个集教育、娱乐、健康、产业、媒介、文化、艺术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为一体的普遍社会生活方式与经济行为[6]。而我们目前的体育史教材却是包罗万象而无新意,什么内容都是蜻蜓点水、一拂而过,难免会使人产生学了不多,不学不少、不学无妨的感觉。因此,笔者建议要加大体育史学科建设的力度。

首先要花大气力研究体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变化,接着据此进行体育类别的划分,最后将现在的体育史拆分开来,按类别分头编写某一领域的体育史,以弥补目前体育史过于笼统、体系陈旧、针对性不强等种种弊病。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一些体育专门史已经出现,除了较早出现的《竞技运动史》之外,近些年又出现了《学校体育史》、《体育思想史》、《体育经济史》等等。这些专门史由于侧重了某一领域,因而内容比较详细、针对性又比较强,较好地满足了关注某一领域的人们对其历史背景的渴求。

不过,这些侧重了某一领域的体育史,在教材具体内容的侧重和教学指导思想的选择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应逐步加以解决。这里谈一下笔者的两点想法。

关于教材具体内容的侧重,除了要描述某一类体育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脉络之外,要侧重于这一类体育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性史料,更要突出发展这一类体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便给今人以启迪,让体育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关于体育史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以往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探索规律、指导实践;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对此,笔者认为应改为在丰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想法是建立在对体育史学科性质的再认识的基础上的。

以往,我们笼统把体育史划归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甚至更多地视其为社会学科,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历史知识以外,更多地是在探索和揭示体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联系。笔者认为是有失妥帖的,有本末倒置、轻重不分的嫌疑,这可能也是导致目前高校体育史学科走向衰退、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诚然,探索和揭示体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联系的确是体育史学科的任务之一,但从学科的划分与归属来看,笔者认为体育史学科更多的应当属于人文学科,它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应予进一步彰显和突出。

我国传统史学素有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有的学者甚至说,中国史学具有双重职能:一是记录历史事实;二是维系人伦价值,故多有道德评价。或者说,中国史学双肩挑:左边肩膀挑着史实;右边肩膀挑着公正,故多有人物褒贬。这样的历史学就会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思想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世界、超越自我的强大的武器,其核心是启迪心智、智慧人生,使人变得清醒、理智和成熟。因而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中可以体验先辈们在追求理想、改变命运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挫折和胜利,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中可具体生动地体悟到什么是正义、进步和公正,什么是崇高、伟大和正气,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从深层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而高科技越是发展,越要呼唤人文精神,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因此说21世纪也将是高扬人文精神的世纪。当前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与史学研究天然合拍,也是体育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大好机遇。与我国其他史学相比,在彰显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方面,体育史学太年轻了,太不成熟了,给人以根基不牢、好高骛远的感觉。史学一旦丧失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又怎么能引人关注、受到重视呢?况且,目前大力提倡人文奥运,目的之一就是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大力提高国民(特别是体育人”)的人文素质。而加强史学研究、挖掘并突出史学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笔者建议在我国的体育史学建设中,要抓住机遇,借鉴我国其他史学的优良传统,将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评价人物褒贬等具有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的内容凸显出来,这可能是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提高体育史学科地位的有效途径之一。

造成体育史学科衰退的原因很多,因而改善体育史学科地位现状的途径也很多。属于主观的,改之在己;属于客观的,改之在人。君子求己,在人者听之可矣

参考文献

[1]王俊奇.再论体育史学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J].体育学刊,200716(6)48-51.

[2]谷世权.我国体育史研究工作的历史、现状与前瞻[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58-60.

[3]王俊奇.再论体育史学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J].体育学刊,200716(6)48-51.

[4]崔乐泉.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39-41.

[5]黄漫.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社会功能探讨的得与失[J].中州学刊,2004(4).

[6]罗时铭.从记忆过去到推测未来[ J].体育文化导刊, 2007(5)19-23. 5.

(责编:体育史研究所2008级研究生,李斗才

 

 

附件列表

您也可能感兴趣

更多>> 重要通知

更多>> 中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