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体育社科研究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研究在线 研究在线

中国体育史学研究进展综述

 

孙 越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

 

摘要:中国体育史学研究在近二十年发展迅速。尤其近年以来,广大体育史学研究者加强了对奥林匹克史学和体育文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研究领域逐步扩展, 研究内容日益深入, 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得到加强。体育史学界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史学研究热, 体育文化研究热。体育史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与新突破。本文除了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文化史学、当代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史研究进行述评外,还对国内外的体育史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对中国体育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探索性的预测。

关键词: 中国体育史; 奥林匹克运动; 当代体育文化; 中外体育史

 

冷战结束后,国际学术领域越来越习惯于用文化冲突论来诠释大到国家民族,小到生活起居等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现象,政治冲突论已经成为历史一隅。中国北京在21世纪初申办奥运时确定了人文奥运主题,这是北京奥运会有别于往届奥运会的重要特征,而这也正印证了文化全球化发展带给中国的影响,以及带给中国体育的影响。人文理念折射出中国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逐渐感悟到体育是一种文化, 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体育史学科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国际研究领域的文化思潮和人文奥运热的推动下,中国体育史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入到文化范畴,顺应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遵循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研究体育史,因而研究领域逐步扩展、研究内容日益深入、课题数量不断增加、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得到了较大力度的加强。

因此,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及出新之处值得关注。

1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文化史学研究述评

1.1奥林匹克文化史学研究热

  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以来,各种与奥运会的有关著述相继出版,对奥林匹克文化相关问题和现象的历史学阐释越来越多。参与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和2008奥运研究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利,而且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领域,体育史学者与所有体育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共同将中国的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推到了更高层次,出现了一大批理论的或实践的研究成果。随着2008年的临近,体育史界的研究者们积极参与并投身到对奥林匹克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之中。奥林匹克运动史和中国奥林匹克文化史学研究的成果利用和知识推广,是近年来体育史学术界对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贡献。除了在各大专院校的体育史、奥林匹克学和人文社科课堂上作专门讲授以外,体育史学者已经走出狭小的研究空间,登上了社会的大讲堂来宣传和普及奥运的历史知识。将近年来对奥林匹克历史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公诸于世、进行文化传播,这不仅是体育史学术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更为普及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倡导奥运理念,提升市民素质发挥了体育史学者的独到优势。奥林匹克史学研究成果近年还以展览的形式推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1.2 国际奥林匹克改革与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盐湖城丑闻披露为契机,国际奥委会启动了奥林匹克运动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如何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这次改革?北京体育大学任海以《奥林匹克改革与国际奥委会的组织转型》为题,诠释了他的研究结论[1]。他认为,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变迁和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管理企业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奥林匹克改革的实质就是以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多元化和管理的企业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这些发展趋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使国际奥委会的转型维持必要的均衡。任何一个维度的突进都需要其他维度的相应改革来提供必要的支持。盐湖城申办丑闻事件出现,是国际奥委会组织转型失衡的一种表现,即在经济市场化迅速挺进的同时,其政治、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未能及时跟上。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博士生导师凡红[2]的《21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行了全面评述,认为21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有以下趋势:将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逐步适应和受益于国际多极化趋势;向世界各国(地区)妇女敞开大门;着重于青少年的教育;发展空间将相对均衡化;更加重视高科技的广泛应用; 国际奥委会与残奥会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仍然潜伏危机和隐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

1.3 奥林匹克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

  在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上,以往学术界一般认为1985年时, 顾拜旦曾有邀请信给李鸿章,由此认定从1895年起,中国人便认识了奥运会[3]。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的研究结论认为,1895年传入说无可信历史资料的支撑,因而遭到否定。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人最早知道奥运会是在1900年。

近年来, 关于奥林匹克在近代中国传播与发展史研究中,理清了一条由冲突到融合、由排斥到接纳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冲突阶段,重要标志是西方体育的传入和流行在当时引起——土体育洋体育的争论,实质上也就是对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近代体育项目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如何取舍和中国是否接纳西方体育的矛盾冲突。土洋体育之争是中国体育第一次重要转折点,在对西方体育认识和对传统体育的再认识过程中,体育界逐渐认识了体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后来西方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二阶段——接纳阶段,重要标志是中国体育走上奥运模式——竞技化发展道路。以竞技体育为特点的奥运模式开始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施以影响, 使得传统体育开始了借助奥林匹克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武术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国术馆系统的建立和竞赛规程的制定,使得奥运模式本土化成为可能。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不难看出国术馆系统对奥林匹克模式的认同和接纳的历史遗迹。传统体育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说明奥运发展模式借助西方近代体育项目的开展和竞技赛会对中国体育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三阶段——融合阶段,重要标志是中国武术走近奥运,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虽然中国体育代表团寸金未得, 但毕竟是中国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的精粹——武术走向奥运的第一次尝试, 土体育洋体育有了共同参与奥运会的机会。

奥林匹克在中国近代发展历史的研究价值在于:明确了奥林匹克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入和普及,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发展的模式;揭示出近代中西文化发展的势差, 是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最终得以融合的重要因素。崔乐泉[4]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从排斥向逐渐融合转变,虽然在早期因中国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阻隔,但历史文化的发展趋势注定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将与奥林匹克文化达到共融和共同发展,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

1.4 奥林匹克文化现象解读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各种文化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建筑艺术、雕塑、文学,都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之中。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史证明: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标、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化地体现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展示着世界第一流的人体的美,而且也集中了其他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美,使奥林匹克活动达到极高的审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去挖掘、展示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各种文化形式和艺术手段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成为这一恢宏的社会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艺

术发展史。

在近几年中,体育史学研究者对奥运会的开幕式、主题口号和主题歌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索。岳同岩[2]等在《试析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文化特征》中, 揭示和总结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认为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巧妙的象征性、浓郁的人文性以及古代与现代相结合、多元文化相融合等特征。杨丹[2]等的《奥林匹克仪式的符号解读及教化功能的研究》,运用了符号象征理论对奥林匹克仪式的符号体系和奥林匹克仪式的教化功能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奥林匹克仪式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仪式体系,具有象征性、集合性和文化表演性的特点;奥林匹克仪式的教化功能是通过奥林匹克仪式的教化环境,奥林匹克仪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作用于仪式参与者, 在仪式的进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仪式参与者。杨雪[2]等在《奥运会主题口号的特征及其功能探析》中认为,奥运会主题口号简洁精练、通俗易懂、内涵丰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阶段性产物;奥运主题口号能诉诸人的情感,激起人的激情,实现一种精神变力量的转换;它是举办国的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的一个平台,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1.5 人文奥运研究

从史学角度审视中国体育的发展,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从古代体育的主流变成现代体育的边缘,在东西体育文化碰撞中从主角变成配角。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正在不断地被遗忘和抛弃。建国以来,中国体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竞技体育超前于群众体育的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两次申办奥运会, 有着一

次失败一次成功的经历和体验, 中国对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

的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理解也随之一步步加深。应该说, 奥运

无论在哪个国家举办, 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都不会有太大的差

别, 差别主要是在人文奥运上。奥运是否成功, 在相当程度上是

看主办国是否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本国的文化与形象。北京申

办 2008 年奥运会的会徽太极人, 选择了印章这一独特的中国

传统文化符号, 将红色这种中国传统吉祥喜庆的颜色作为会徽

图案的基准色, 主题为运动的人, 图案酷似打太极拳的人形。

这一文化符号契合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奥运文化精髓和世

界体育文化潮流, 同时, 彰显了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充分体现

了文化体育观对传统文化的提升和对人文精神的守望。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实施过程, 有利于中国人文体育的

壮大, 促使体育事业朝着一种新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这种

发展趋势将体现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上, 完成文化

制度建设并达到一种新的平衡。2006 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规定, 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武术、气

功、蹴鞠、风筝等二十多项内容均在被保护之列。非奥运项目和

休闲体育、传统文化健身娱乐项目的开展, 将使中国体育的诸方

面和谐发展, 走上民族体育本土化和现代化并重的道路。

为迎接北京 2008 年奥运会, 北京奥组委和国家体育总局

举办了许多教育活动。刁国炎等对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的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进行了研究, 提出开发活动体系的

4+1互动机制, 即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个人组建全民健身

与奥运同行网络服务。杨小明认为,奥运舵手计划体现出的

平民化思想是对以人为本重在参与等奥运思想的实践,

奥运舵手的特殊角色让奥林匹克走近普通人, 这正是全民健

身、全民奥运所追求的目标。1.6 奥林匹克与中国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与奥林匹克文化交融是一个焦点

问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哲学基础和价值观

念上, 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 但在追求和平、公正、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着契合点( 谢成超[2]《中国传统体育

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交融之研究》) , 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

运动的积极作用在于: 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相契合, 中国文

化是伦理文化可促进身心发展, 刚健有为的精神与奥林匹克

格言的追求一致( 杨蓓[2]《奥林匹克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我国

       ——

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 , 因此, 中国体育文化是克服奥林匹克弊

端的一剂良药( 杜俊娟[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观与奥林匹克文化

观比较研究》) 。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认为, 孔子儒学是

典型的人文文化, 中国办奥运, 孔子不能缺位。当代人应从孔子

那里汲取智慧, 同时要注意勇而无礼、无视制度与规则的弊

端; 要发挥儒家的时中之道, 理性地认识儒学和传统文化的价

值, 在奥运赛场乃至社会人生中予以实践。如果孔子文化得到

发扬, 将是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重大贡献。

2 当代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史研究进展述评

2.1 体育文化史学研究热

这个热点形成的标志是原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更名为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更名后的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的职能进一步扩

大, 社会影响力以及行业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全国大力推进

文化事业改革、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

下, 体育文化中心无疑是体育行业宣传和研究、继承和保护体育

文化的最高组织管理机构。这就意味着体育史分会所依托的主

体正在从原来单纯研究体育史学向兼史学和文化( 史) 学而有之

的方向迈进, 发展的空间和研究的领域更大了。

  2004 年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史学会等在山东淄

博市召开了专家论证会, 对足球起源进行了论证。同年 7 月 15

日,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宣布: 中国临淄是世界足球发源地。

界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这一论证结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引起

了国内体育史界对蹴鞠研究的关注。2005 年以来, 对中国古代

足球文化的兴衰和蹴鞠文化特征等研究一直在持续着。足球起

源地的论证与确认, 为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体育

史学如何为体育文化发展服务、为自身发展提供机遇摸索出了

一个很好的模式。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课题的 《中国体育通史》, 2007 年

底将完成编辑出版工作, 其研究成果作为献给 2008 北京奥运会

的礼物即将问世。在高校教材建设方面, 由谭华主编的《体育史》

和郝勤主编的《体育史》, 已经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体

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另外, 这几年立项的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基

金体育史方面的研究课题明显增多, 如 2005 年立项的朱国平等

关于中国体育史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付玉坤等关于中国学

校体育百年发展历史经验与规律研究, 2006 年立项的谭华等关

于中国体育思想史研究等, 占总课题数量 30%。

  体育史学专著、教材以及体育史课题的研究论证对中国自

古至今的体育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 勾画出体育发展和中国传

统体育文化演变的脉络和轨迹; 有针对性地对重大历史问题和

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地探讨研究和论述, 包括来龙去脉、基

本内涵、价值影响、实践构想等, 丰富和完善了体育史学理论和

教学实践, 推动了中国体育史学科的发展。2.2 体育文化概念的研究

  文化这一概念, 20 世纪 50 年代初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

克拉克洪[2]在其合著的《文化: 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

书中, 罗列了从 18711951 年 80 年间的文化定义就达 164 种,

而我国研究者韩民青在其著作《文化论》中指出文化的定义达到

近 200 种。可以看出,文化概念与人、世界、自然、社会、生活等

临界现象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选取不同的

角度, 目前大家相对比较认同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

总和; 狭义而言特指精神财富, 包括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人类

规范。文化的层次或结构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 3 个部分,

而文化的本质属于精神体系。许嘉璐在《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

哪里》一文中指出:文化无所不在,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

人类有如此多的民族、语言, 人类的生活又如此丰富, 文化也就

丰富多彩。要把握文化, 首先要把它条理化。他将文化分为 3 个

层次, 即表层文化( 又称为物质文化) 、中层文化( 又称为制度文

化) 、底层文化( 又称为哲学文化) , 这种理解对体育文化研究很

有指导意义。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问题, 近年来体育史学者在有关论文、

专著和课题中也都有所涉及, 体育史学会主任委员袁大任[5]提出体育文化的概念可定义为: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设积极生

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2.3 人的文化转型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教育和文化现象始终对人的发展起着推动

作用。陈琦[6]认为,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体现也影响

着体育价值观的演变, 在体育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 社会文化价

值的因素是影响体育价值观嬗变的主要原因。2006 年, 华南师

大杨文轩和冯霞对体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研究进了一步[7]。

《新华文摘》转载了其中的观点如下: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

体育通过其文化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其影响涉及到对人在

体育活动的文化诉求、体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人的文化心态的

影响、体育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价值提升、体育文化对人的自身

现代化的影响等方方面面。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存在, 它蕴

含了人对自身、对社会的理想精神, 它对引导人类的本质力量和

身心健康发展, 抑制社会的病态精神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体育史学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认真分析和总结了传统体育文

化的现状和趋势, 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使命与价值进行了审视, 目

的在于充分吸收和运用传统体育文化的宝贵资源, 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近年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 传统体

育文化的和谐内涵注重培养人的德行, 强调身体和精神的

   ——

和谐; 注重身心一元、顺应自然, 强调人天和谐; 注重礼让仁爱,

强调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和谐。( 2) 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

项目众多; 文化底蕴丰厚; 健身娱乐性强。( 3) 传统体育文化的

现代时代使命与价值中国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传统文化; 世

     ——

界文化潮流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传统

文化。( 4) 传统体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在于它具有的和谐思想和传统体育项目。2.5 东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东西方体育文化研究: 文化全球化是

时代特征, 在这个背景下来审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把

握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申亮[2]的《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体育

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认为, 东西方体育文化冲突的本质在于

其文化特性的差异。北京联合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孔繁敏认

为, 中西体育文化在伦理与科技, 娱乐与竞争、内向与外向等方面

各有侧重。曾天雪[2]等在《东方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相互独立共同发展》中比较了东西方体育文化各自的特点。

通过文化学比较, 学者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东西方体

育文化既可以加强交流与融合, 也有必要各行其道、并行不悖,

以呈现多元并存、精彩纷呈的世界体育文化。文化的全球化与

多元化的统一将构成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未来格局。

东西方文化的史学比较研究:潘华[2]的《射礼与古代奥运

会》、刘伯宏[2]的《古希腊奥运会和古代中国同期体育文化的变

迁比较》以及蔡艺[2]等的《神话视野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从历史学角度对中( 东) 西体育文化进行了探讨和评价。

通过比较西周的射礼和古希腊的奥运会这两大古代竞技

运动会, 可以透过古代东方西方体育文化的缩影, 全面认             识世界体育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潘华认为, 中国传统体育在

             缓解人类精神紧张, 抵御现代文明病和增进健康方面, 具有深远

             的卫生学价值; 而希腊传统体育在开发人的运动潜能, 满足人的

             审美需求, 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宣泄社会情感方面, 具有社

             会学价值。刘伯宏认为, 中西体育文化的民族特性分别从各自的

             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呼应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

             2.6 当代体育观的文化回归

               当代体育观的史学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中国体育经历了生

             物体育政治体育文化体育人文体育的认知过程。这个认

             知过程是 50 多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的写照,

             2008 年人文奥运主题的提出, 是这一过程的升华。这个具有

             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认知过程, 体现了中国对以传统文化为基

             础的体育文化和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认识的渐变

             过程, 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

               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主导中国体育发展的认知是生物

             体育观,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

             是增强人民体质, 奠定了这一时期中国体育文化强调了体育对

             人体发展的生物功能, 这是体力被作为生产力重要因素条件下

             人们对体育的普遍认同。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主导中国体育发

             展的认知是政治体育观, 与生物体育观相比, 政治体育观认知是

             国人对体育功能和本质认识的提升。从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口号, 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强调的是体育的社会政治功

             能。此时出现了乒乓外交的典型事例。20 世纪 90 年代, 主导

             中国体育发展的认知是文化体育观, 文化的体育首先表现为是

             人性的体育,《全民健身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使全民

             健身计划的实施成为受到法律确认并保护的法律行为。全民健

身已不再是以单纯地增强体质为目的, 而是突出健身活动的民

             族性、传统性、趣味性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中国全民健身运

             动的开展, 也就是群众体育和大众体育的蓬勃兴起, 与最迟于

             20 世 90 年代出现的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2008 年奥运的申办成功, 人文奥运主导了中国体育发展

             的认知。20 世纪 90 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两次申办奥运会, 有着一

             次失败一次成功的经历和体验, 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理

             解也随之一步步加深。从世界给中国一次机会, 中国将还世界

             一个梦想的申办理念, 到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

             号,人文奥运的时代要求和人文色彩呼之欲出。2.7 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问题, 朱家新提出科学精神

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中恰恰缺乏科学精神, 大大迟滞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

代化进程。肖宪平[2]等在《从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历程看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中认为: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的影响

力,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没有进入社会的主流中去。由于我国的

教育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长期得不到重视, 所以民族传统体育

的开展范围的广度不够, 影响力小。建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竞赛规则促进民族体育发展、利用科学

技术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改进、推动传统体育俱乐部的发

展、重新定位民运会, 开发包括汉族在内的传统体育运动会。李

政[2]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研

究》中提出面对奥林匹克的冲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应与奥林匹

克运动互动发展, 举办特色运动会、加大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杨林[2]等《从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探究民族传统体育

的现代化》认为: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化转型时

期的文化抉择,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取伪存真, 对

西方现代化体育要兼容并包, 加强民族体育理论与科学体系的

建设, 将民族体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去

彭友[2]等的《湘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配置与

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阐述了湘鄂渝黔边区在我国民族传统体

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认为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下, 湘鄂渝黔边区的各地方政府应通力合作, 转变政府调配管理

职能, 构建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 加强区域政策的对

接与市场导向, 为资源一体化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促进民族体育

文化资源的流动, 实现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互动发展; 从而达到湘

鄂渝黔边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一体化开发的目的。

龙佩林[2]的《西部民族地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发展历程

的文化学审视》指出, 在当代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建设中, 应

确立现代化的体育文化发展导向, 着力推进体育价值观的现代

转型, 以理性统筹体育文化因素的和谐发展。赵文杰[2]在《上海

弄堂传统游戏的健身功能和文化价值研究九子社区体育

      ——“

特色项目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中提出: 在实现城市现代化进程

中, 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长年实践探索与理

论研究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实行竞赛标准化管理、建立协会、加

强行业管理等对策建议。

3 中外体育史研究比较分析

3.1 中国体育史研究队伍状况

最近几年里, 中国体育史研究队伍出现了学者年龄越来越

轻, 学历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随着各高等学校体育办学层次的提升, 出现了一大批专攻体育

史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 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他们

的到来, 不仅充实了高校体育史教学队伍, 而且增强了体育史的

研究力量, 丰富了研究成果, 如在八科大入选论文中, 有不少是

由在读和刚毕业的体育史研究生撰写的;( 2) 在北京奥运的带动

下, 许多学者纷纷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奥林匹克运动方面,

使中国的奥林匹克史学研究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繁荣局面。

但从发展的总体上看, 我国体育史学界自 20 世纪 70 年代

末期形成以来, 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了鼎盛以后, 体育史研

究人员结构发生变化, 队伍逐渐萎缩, 研究成果减少, 这种状况

一直持续下来, 到今天为止并没有显著的变化。随着北京奥运

会的结束, 奥运热必然会降温, 一批临时涉足奥林匹克历史文化

研究的人员, 必将又会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参与下一个热点问题

的研究, 势必也会在短期内削弱体育史的研究力量。在体育史

教学和科研领域驰骋多年的一批老前辈由于年龄关系逐渐隐

退, 体育史学科在很多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不再受到重

视, 有些地方减少了该门课程的学时甚至砍掉了这门课程, 这是

影响到体育史学术队伍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2 中外体育史研究特点对比

在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崇尚学术自由, 研究活动可以说在很

大程度上属于自主行为。换句话说, 愿意研究什么, 如何研究, 是

否与别人合作研究, 这些都不取决于政府或者所谓的时代需要,

而是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好恶。国外体育史学研究的特点往往是

单兵作战。与中国政府根据需要进行的集团军作战相比, 国外体育史学研究优势不大。众所周知, 由于国家实行课题研究的

统一行政管理, 中国学者们出于申请课题研究经费等需要, 很多

研究都必须服从时代的要求, 服从政府的指令, 这样虽然对学术

研究构成了一定的局限, 但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的力量,

比如《中国体育通史》就是集体合作的结晶。而国外学者, 尤其是

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坚持认为, 学术研究就是做学问, 钩沉辑佚, 发

隐掘微, 并不考虑历史上的体育现象与现实有什么关系, 而且学

者们长期以来处于分散研究的状态, 坚持在一个比较狭小的研究

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干下去, 皓首穷经而矢志不移。

3.3 中外体育史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

当前国际体育史学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 那就是多学科的

渗透和交叉。历史学科特别是其中的分支学科体育史发展到今

天, 已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史料分析方法来进行纯理论的研

究论证, 而应当加入实地考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理论性和实

证性的研究, 由于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边缘性很强, 体育史

学科的边缘性也越来越显著, 利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

历史上的体育现象已不鲜见, 这里主要是指体育人类学和体育

社会学的渗透交叉, 弥补了体育史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不足。近

几年来国内外体育史学界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坚持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国内外近年来出现了

以下的一些新趋势:( 1) 历史分析方法的运用, 强调将历史事件、

人物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 将历史事件、人物等作

为运动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 将历史事件、人物当作统一的、有

机的整体进行分析;( 2) 历史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强调打破研究

中的公式化、教条化, 克服研究中的片面性、狭隘性, 提倡采用纵

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 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3) 历史计量

研究法的运用, 强调可能情况下应对历史事件、人物活动等做出

定量分析, 并通过图表或数理模型的建构, 探讨历史问题;( 4) 历

史心理分析法的运用, 即在研究历史人物时, 不仅注意研究时代

背景, 更注意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这些均是近年来史学研究方

法中的一些新的突破。部分中国体育史学者不再单一地关注个

别领域的研究, 还将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问题联系起来进

行比较分析, 这是又一个创新点。3.4 国外体育史学研究的焦点

自 2002 年日本承办的国际体育史学会学术研讨会将主题

确定为体育史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以来, 体育全球化一直是国

际体育史学界研究的一大主题, 2007 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

体育史学术大会主题还是体育的全球化内容。东北亚体育史学

会也将 2007 年的体育史学术会议主题确定为体育的全球化研

究。但在国际体育史全球化研究的大趋势下, 各国的体育史学研

究的热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近年来, 日本体育史学界开始侧重

于体育产业史的研究, 这个问题逐渐成为了他们的热点, 日本成

立了体育史学学会下属的体育产业史分会, 每年定期举行学术

研讨会,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文章发表。与体育史

研究发展比较好的日本相比, 韩国学者的比较注意民族传统体

育的研究, 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偏爱中不免带有民族主义情结。

4 中国体育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4.1 奥林匹克研究

2008 年以后, 有关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研究的热潮将会消

退, 对于体育史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可能会增多。可是学术界未必能够与政府的决策调整同步, 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 在北京奥运

会以后的一段时间内, 有关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研究的热潮暂时

还会持续, 估计在 2009 年的后半段会逐渐冷却下来。接下来应

该是有关大众体育或者与全民健身有关的研究将会升温。目前

所倡导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步实际上就是一个预告信号。

4.2 民族体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民间体育活动的研究也将掀

起热潮。这是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相吻合的。因为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置于非常重要的地

位, 我国政府的态度也很鲜明, 积极抢救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内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相信体育史学界也会将目光投射

到这个领域里面去, 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

家,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 不仅继续从事理

论研究, 而且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下去殚精竭

虑地思考和策划并进行运作, 其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对历史上曾

经有过的那些体育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并力图保存下来。

4.3 未来体育史学研究的几个关节点

由于中国体育通史的完成, 以及高校新版体育史教材的出

版发行, 体育史的研究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 但有以

下几点值得关注:( 1) 在建国 60 周年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

史的研究将可能逐渐形成热点;( 2) 2009 年东北亚体育史学术

大会在中国举办可能带来的史学研究热;( 3) 北京后奥运问题为

未来史学研究提供的新空间;( 4) 地区体育史和专门体育史研究

待有新突破;( 5) 近代的奥运专门史研究应该继续深入下去。4.4 古代体育史料的研究整理值得重视

体育史学界的老前辈们呕心沥血, 皓首穷经, 完成了对二

十四史体育资料的整理, 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体育史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 也有许多对体育活动的记载和

描述, 如果继续深入地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体育资料进行

搜集和整理, 必将丰富古代体育史的研究资料, 拓宽体育史的研

究领域, 获得对我国古代体育更逼真、更形象的认识, 更富有现

实价值。中国体育史学会设想, 2008 年后拟以课题的形式系统地

组织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学者进行集体整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任海.国际奥委会改革对国际体育发展的影响[A].中国体育科学学

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北京:出版者不详,

2007: 8.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史学会. 2007 奥林匹克

文化高级论坛[Z]. 曲阜:出版者不详, 2007.

[3] 阮蔚村.中国田径小史[M].天津: 天津体育周报社, 1933.

[4] 崔乐泉. 从冲突走向融合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发

      ——

展的历史审视[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

摘要汇编[C].北京: 出版者不详,2007: 55.

[5] 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3):28.

[6] 陈琦, 杨文轩, 刘海元, 等. 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8) : 5- 11.

[7] 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6,(6):22- 24.

 

附件列表

您也可能感兴趣

更多>> 重要通知

更多>> 中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