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华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
来源:体育学刊,2007年第14卷第3期
摘要:德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颁布的学校体育政策更注意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合作关系,弥补了集中统一管理与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体育教学目标除了有整体目标外,在各个年级还有年级目标;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各州按照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制定大纲;教学内容和方法着重在能力的培养上;教学评价多样化,重视过程性评价和个体评价。
关键词: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国;德国
基金项目: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德近代体育史比较研究》(904SS06036)。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如何取其所长和为我所用的问题。由于中德两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思想、文化观念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导致两国政府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体育教学的目标、大纲、方法、内容以及体育师资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为了学习和借鉴德国的经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本文旨在利用比较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德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上述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国家方针政策
德国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发源地。学校体育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各级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德国体育咨询委员会关于学校体育的决议(1952年)、促进学校体育的建议(1956年)、德国体育宪章关于学校体育要求(1966年)和学校体育活动计划(1972年)等等[1],甚至在德国宪法中也有关于学校体育的条规:“每个公民都有通过体育,特别是通过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以及旅途来维护自身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权利。”[2]具体而言,为保证学校的体育教学需要,政府规定学校要有室内、室外体育场地设施,还规定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场地设施上午全部向学校免费开放,私人机构的体育场馆向学校开放,由政府支付租金。政府的重视和经济后盾,为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创造良好条件[3]。
中国政府同样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新中国成立后,颁布74体育学刊第14卷和实施了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例如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7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党的教育方针的确立,明确规定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方向,成为指导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此后,又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例如《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197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意见》(1983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1989年)、《中小学体育合格标准的实施办法》(1991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3年)以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6年)等等[4]。
比较而言,中德两国政府都重视学校体育,颁布和实施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不同的是德国更注意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合作关系,弥补了集中统一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2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还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评价的内容。因此,把握两国体育教学目标,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其体育教学的全貌以及体育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德国体育教学的目标概括为培养运动行为能力;通过自身经验,掌握技术技能;维持健康,弥补缺陷;提高安全感,稳定情绪;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经验及社会认识;教给孩子利用余暇时间的方法和必要的行动方式[5]。
中国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接受较系统的体育知识,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增强体质,进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6]。
相比之下,两国体育教学目标都包含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使学生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二是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传授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使其终身受益;三是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但两国体育教学目标又有所差异,如德国提出强调提高运动技术、培养竟技能力等;中国则强调发展身体、提高认知和发展能力、促进健康与个性发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化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7]。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两国都有自己的特点,对重点目标的选择和对各项目标所寄予的希望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两国都在研究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目标,如德国由早期的手段论发展为今天的较为完善的目的论。又如我国1987年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也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从而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反映了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在日趋完善和科学化。中国现行的体育教学新的目标是符合国情的,比原来的“三大目标”更加务实和具体,也更具有体育的特点,也更指向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但仍有待今后的不断完善和充实。例如德国除了有整体目标外,在各个年级还有年级目标,而中国至今还没有过年级目标,也就是说,我国还没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不同侧重面的体育教学[8]。
3体育教学大纲
德国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但各州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州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实施大纲的教法指导书。州辖市、县和区的学校按照这一大纲的要求,制定本校的教学计划。因而各州的体育课程各有特点,教师执行课程方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自己编定供各年级使用的教材,包括基本要领、简明教法和要求等,学生没有体育课本。
我国主张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国家管理和领导机关、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因而缺少灵活性,导致“千面一人”。另外,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各地气候、地域差异性比较大,统一的大纲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有很大的约束力,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可喜的是在2001年正式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后,我国也走上了这条“一本多纲”之路。这样,既有全国统一的大纲做标准,也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学校体育能够根据不同的情祝来培养学生。
4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体育教学目标。由于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因而教学内容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就德国而言,自从1842年在学校正式开设体育课以来,其体育教学内容虽一直由各级政府的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来确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对学校体育的不同要求等,其具体内容已由最初的兵操、器械体操和游戏等变为今天的最广义的体育运动了。目前德国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进行不同安排,突出重点项目,大纲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上课时在教师指导下教学内容的设制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适合教育规律,并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中国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师严格有序的控制下,严格按大纲的内容组织教学、练习项目多,次数相应少,对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兴趣未能允分发挥和发展。不过,在当前新的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开放”和“放开”的新思想,这个观点出自教育部行政部门有关领导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新见解[10]。
5体育教学方法
德国体育教学方法多采用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同学间相互帮助、保护,集中讲解,分别辅导等。其特点有三:一是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不讲究技术细节,技术教学比较粗糙。德国的体育课,对学生各种身体活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很重视,有量和强度的要求。而对于技术教学不太注重,很少有明显的教法步骤,大多数课是教师讲得多,边练边讲,课上练习密度大,很少用停下来专门进行讲解示范的教法。二是体育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基木上是按练习的顺序,一个接一个进行教学。一般以强度较小而活跃的游戏开始,以强度较大、轻松愉快的游戏结束。这种课从组织教学的角度看,的确很松散,但由于较多采用游戏、竞赛、娱乐的内容和教法,实效较好。三是强调课上利用同辈团体的作用和异性的评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多数主张男女合班上课。
中国体育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分组练习、错动作纠正法、集中讲解、集中练习、游戏法和竞赛法等。其特点有三: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张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学生个体对体育的需求。但就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情况来看,仍强调教师为主导是必要的。二是严密的课堂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严密的课堂组织与严格的课堂纪律,是我国体育教学显著的外部特征。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风和组织纪律性的需要,而且也是安全的需要和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同时,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又大力提倡要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宽严有度,张弛适当,统分合理,教学协调,但就总体情况来看,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需要我们努力改进。三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相结合。我们在强调重视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教育学生把刻苦锻炼作为磨炼自己意志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方面,我们一般都比较重视,做得也较好,而在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方面,虽然也有所注意,但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
比较而言,这方面应该是各有千秋。德国式教学虽轻松、愉快,但过于单调、松散,有“放羊式”的迹象;而我国的体育教学安排较全面和细致,讲究技术教学的设计和教法步骤的安排,组织较严密,并注重对学生组织纪律的严格要求,强调体育课的课堂常规,这对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教学传统有较好的作用,不足之处是形式主义较强,对动作的规范要求较严,体育教学中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对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等。
6体育教学评价
德国体育教学评价的优点主要反映在评价标准,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等几个方面。首先是体育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其次是体育教学评价强调个体评价,即以个人的进步度来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将成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再次是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正日趋多样化。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评价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纸笔测验、技术技能测试、健康测验,也有教师观察、口头测验、日志、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学生档案等方式。这些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和科学。最后是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正日趋多元化。即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内容,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评或健康测验,而情感的评价受到普遍重视。比较之下,我国目前仍然主要实行终结性评价,而对过程性评价强调不够;仍然流行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这不利于判断每个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另外,评价工具仅有笔试、测验等少量方法,因此尚需下大力气开发。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考核与评价上,也更重视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目前正在实验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上述几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要使体育评价真正从终结性、筛选性的评价变成过程和鼓励的评价,从一般评价到个体评价,从单一性评价到多样性评价,使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在这种评价中更融合、更积极地接受和进行体育教学,还应加倍努力。
7体育师资
1952年德国体育咨询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学校体育的决议,决议指出:“在德国教育事业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现象。这对德国青少年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提出了改进措施。其中包括:依照学校体育特点培养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随后的时间里这些措施得到了实施。具体表现在:学校体育在普通与职业学校中受到同等对待;改善了体育教师现状;学校中体育教师和指导均是通过国家资格考试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11]。所以德国体育教师的标准较高,具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能力要求高;第二方面是体育教师的任职规格、条件明显高于我国。德国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求有以下3点:(1)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必须会上课;(2)要精通体育的各项理论,专业面要宽;(3)不仅要会上课,更重要的是要会教育。另外,在德国要想应聘体育教师这个岗位必须要具备两个学位证书,一个是体育学院的学位证书,此外还要修一门其他课程,并拿到该课程的学位证书,如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宗教等,必需获得双学位[12]。学习时间一般是学5年的自然科学;另外还必须要到中小学见习2年(没有薪水),由所在学校给出鉴定,见习合格后才能由国家颁发“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一般要经过7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此证书。因此,体育教师在学校都是担任两门课的教学,也就是说,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13]。仅获得体育学院毕业证书的学生只能到除学校以外的单位找工作,如体育俱乐部、体育管理部门、经纪公司、康复理疗机构等,还可以选择与体育有关的传媒单位,如体育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
我国目前有近20所体育学院和近200个体育专科学校。为了不断提高师资质量,还采取了多种方式培训师资。全国中小学体育师资的规模到1997年时已发展到36万人。但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能够合格上岗的达标率仅为40%[14]。尤其是目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难、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体育教师注重的是纵向考核:如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要想获得教师岗位,学历不达标的人必须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一级学历,如体育院系毕业的本(专)科生要求考取与体育相关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不注重横向的业务要求。这是我们多年来要求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却始终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有关部门注意到了我国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指出:“要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时大幅度增加的实际,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各地要通过3年的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并纳入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要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参照教育和劳动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
通过对中德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上述几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在体育教学的目标、大纲、方法、内容以及体育师资等方面有较大区别,其中有不少地方是我们应当向德国学习和借鉴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多吸收一些外来的文化对于我们的改革是有益的,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的体育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长处和不足,有助于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目前正在实验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上述几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逐步缩小了与德国等发达国家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差距。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定能创出一条博采众家之长、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李振彪.二战以来德国体育的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15-20.
[2]王海源.德国学校体育的社会化与生活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6-57.
[3]朱跃夫.德国学校体育见闻[J].中国学校体育,1997(4):70-71.
[4]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34-435.
[5]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2.
[6]赵鸥.中、日、德三国体育教学课的比较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62-64.
[7]亦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新学期开始执行[J].中国学校体育,2001(3):11.
[8]钱娅艳.中美德日四国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4-36.
[9]曲宗湖.联邦德国学校体育概貌[J].中国学校体育,1987(1):74.
[10]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7-68.
[11]魏伟.中德学校体育比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3):54-55.
[12]张建军.德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62-63.
[13]杜良智.联邦德国学校体育见闻[J].中国学校体育,1984(4):6.
[14]陆淳.中、日、德三国学校体育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8(5):117-119.